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进入延安。此前他曾把中国的共...

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进入延安。此前他曾把中国的共产主义描述成一种农村共产主义,机械学习苏联革命道路,但在他访问了延安并与毛泽东交谈后,他把中共提高到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斯诺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在于

A. 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是新型革命道路

B. 苏俄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成效

D. 长征中的红军与共产国际推动了联系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斯诺在1936年7月前把中共描述成“农村共产主义”,认为中共机械地学习苏俄革命道路,但到延安访问后发现中共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并非是苏俄式道路,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故而改变了过去的看法,故A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中共开创的新型革命道路对斯诺的影响,B项角度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C项是从属于A项的,排除;D项不是主要依据,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出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材料说明了

A. 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已发生改变

B. 孙中山准备建立苏维埃国家

C. 孙中山完全接受了中共的主张

D. 革命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对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查看答案

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成为社会热点。下列是某一时期对汉字的评述:1.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能直接地改用拉丁字母了。2.中国文字……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3.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4.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对此评述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汉字发展经历三千年,书写麻烦,难以辨别,应当废除

B. 这些评述应该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

C. 上述评述说明当时国人有文化自虐心理,是崇洋媚外的体现

D. 上述评述说明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待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认知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的观点依次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中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持“主保中国,次保大清”观点的是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查看答案

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近代中国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 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