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

A. 与宗法制有关

B. 与郡县制有关

C. 与分封制有关

D. 与行省制有关

 

C 【解析】 根据材料“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属于分封制,故C项正确;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基础,A错误。郡县制此时没有出现,B错误。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出现,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8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摘自《百度百科·科举制》

材料三:……所以说无约束的皇权是万恶之源,无论多么缜密的监督网络,如果漏掉了皇帝这条最大的鱼,监督体系最终都会变成一种摆设。而当监督体系完全失效之后,就是新的一轮农民起义、王朝更替。……然而,曾经强盛的明王朝,同样也因官员的腐化走向了灭亡,并没有逃脱封建王朝历史轮回的命运。其兴也吏治,其败也吏治,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

——《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

(1)材料一说的是哪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从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读书人要得到正式官职一般需通过什么途径?由此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要设置的监察机构。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宰府孝廉,士之高选,不可求以虚名,但当察其真伪,以加黜陟。近者每以辟召不慎,切责三公,孝廉杂揉,试之以文……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统一组织的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据材料三,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并指出该制度的弊端。根据材料四指出,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查看答案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一个雅典公民不会碰到的事情是

A. 他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 B. 他可能被流放国外10

C. 他可以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 D. 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是

A. 标志着内阁政治机构的形成

B.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