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材料不能反映当时
A. 皇权已不再至高无上
B. 民国已经是一个法治社会
C. 人们婚姻观念已发生变化
D. 人们婚姻关系已具有近代化特征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B. 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C. 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D. 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材料二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3)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折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而在明代,则是一切诏令皆由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下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段话说明了
A.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B. 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C. 决策更加严谨合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投资设厂”,其共同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汉武帝时,刺史能够“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东汉时有诏书云:”刺史二千石”,又常刺史兼领兵作战之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A. 刺史的权力有扩大趋向
B. 东汉时刺史失去监察职权
C. 西汉朝刺史的职权变化无常
D. 刺史的监察对象为各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