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 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 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C. 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D. 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A. 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且拱之。
C.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孟子·粱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农时对农业的重要性 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孟子的“仁政”思想 D. 男耕女织的家庭关系
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A. 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 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C. 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 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