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武灵王改革的意义。

 

 

(1)目的: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维护国土安全)。 观点:服饰应利民、便用(胡服使用方便);服饰须因时势而变(胡服利于军队提高骑射能力)。 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各国掀起改革潮流;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意义:壮大了骑兵力量,增强了赵国军事力量,抵御住匈奴的进攻,使赵国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解析】 (1)目的:根据“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得出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 观点:根据“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得出服饰应利民、便用;根据“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得出服饰须因时势而变。 背景:根据“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可知是战国时期,结合战国社会大变革背景分析,战争频仍,各国进行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 (2)意义:根据“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分析得出壮大了骑兵力量,增强了赵国军事力量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综合分析上表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请说出其中的两条并予以解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卢作孚将北碚建设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城镇,开创了“北碚模式”。他在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为北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他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让民众自己起来解决公共的问题”,发动民众修建了北泉公园、平民公园等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北碚的成功实验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卢作孚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成立使得当时中国科学社的众多学术精英着手“帮助四川做几件事”,这也是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北碚的发端。

——潘洵《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

材料三  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6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

——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材料四  1956—1973年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为日本城市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日本政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同时为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日本政府设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了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高强《日本与美国城市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碚模式”的内涵,并指出“北碚模式”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转移的政策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 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查看答案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木,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这一决议(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错误

C.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D.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