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综合分析上表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请说出其中的两条并予以解析。

 

(1)结论一:历史学家的视野不断扩大,从本地区扩大到已知区域,乃至几乎到全球。 解析:古代经济、交通落后,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世界了解加深。 (2)结论二:体现反对宗教,强调世俗、人性的趋势。 解析: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冲破中世纪以来教会的权威,使人性复苏。体现资本主义发展方向。 (3)结论三:历史学家的认知与当时时代的条件密切相关。 解析:古代社会、农耕经济的局限,使古代文明的交流有限,故罗马及中国史学家的视野也仅在本国及有限交往的区域。迈入近代,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知识、科技的进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历史学家的认知加深拓宽。 【解析】 根据“(《历史》)记载罗马扩张的历史、地理上除罗马之外还记载了地中海周边世界”“(《史记》)地理上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是欧亚大陆的一半”“(《风教通义》)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可概括出结论:历史学家的视野不断扩大,从本地区扩大到已知区域,乃至几乎到全球。解析,可从古代由于受到经济、交通落后,地理知识的匮乏的影响,说明人类的交往范围有限;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学家的视野不断扩大至全球范围。根据“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可概括出结论:体现反对宗教,强调世俗、人性的趋势。解析:结合所学,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卢作孚将北碚建设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城镇,开创了“北碚模式”。他在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为北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他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让民众自己起来解决公共的问题”,发动民众修建了北泉公园、平民公园等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北碚的成功实验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卢作孚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成立使得当时中国科学社的众多学术精英着手“帮助四川做几件事”,这也是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北碚的发端。

——潘洵《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

材料三  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6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

——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材料四  1956—1973年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为日本城市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日本政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同时为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日本政府设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了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高强《日本与美国城市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碚模式”的内涵,并指出“北碚模式”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转移的政策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 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查看答案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木,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这一决议(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错误

C.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D.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

 

查看答案

19335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6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 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

B. 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 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D. 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