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卢作孚将北碚建设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城镇,开创了“北碚模式”。他在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为北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他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让民众自己起来解决公共的问题”,发动民众修建了北泉公园、平民公园等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北碚的成功实验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卢作孚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成立使得当时中国科学社的众多学术精英着手“帮助四川做几件事”,这也是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北碚的发端。

——潘洵《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

材料三  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6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

——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材料四  1956—1973年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为日本城市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日本政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同时为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日本政府设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了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高强《日本与美国城市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碚模式”的内涵,并指出“北碚模式”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转移的政策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1)特点:市镇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口;市镇商业活动范围广,交易量大。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同时导致乡村经济衰落;有利于传统地域观念的消融和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 (2)内涵:将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经验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将生产事业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积极改善人居环境,重视科学研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意义:不仅推动了北碚的城镇化发展,还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到了周边乡镇;为抗战时期科研机构内迁创造了条件。 (3)含义:农业人口向乡镇企业中的工业转移,而不是向大城市转移。 政策因素:第一次是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进入调整的轨道。第二次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 (4)原因: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物质援助;日本政府的政策扶植与推动。 【解析】 (1)特点:根据“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得出市镇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口;根据“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楼船千百”得出市镇商业活动范围广,交易量大。 影响:根据“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同时导致乡村经济衰落;根据“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得出有利于传统地域观念的消融和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 (2)内涵:根据“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概括归纳。 意义:可从推动北碚城镇化、经验推广和对抗战时期科研机构内迁的影响分析解答。 (3)含义:根据“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分析得出农业人口向乡镇企业中的工业转移,而不是向大城市转移。 政策因素:根据“第一次是1960年”,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根据“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4)原因:根据“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得出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物质援助;根据“日本政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得出日本政府的政策扶植与推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 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查看答案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木,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这一决议(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错误

C.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D.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

 

查看答案

19335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6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 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

B. 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 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D. 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查看答案

“自从走出家门外出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已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变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

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的流动

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

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