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A. ① B. ②...

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A.

B.

C.

D.

 

B 【解析】 试题西周分封制下的鲁国位于今日的山东省。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西南部。故答案选B。①是齐国;③是燕国;④是楚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28卷记载,“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来中原。西域的“天马”、驴、骡、牦牛、骆驼的引进,为内地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而西方犀牛、大象、狮子、鸵鸟、大狗、鹿等观赏动物的输入,则为中原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

——据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整理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以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

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简要分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总计

全国共计

92.8

164.9

197.6

190.1

166.8

171.1

166.7

161.1

93.9

1405

四川

10.3

17.1

29.6

26.6

34.5

36.7

35.2

39.1

28.3

257.4

河南

12.7

32.4

26.4

38.4

24.3

21.4

20.6

11

2.5

189.7

江苏

1.8

2

 

 

 

0.1

 

 

 

3.8

广东

3.5

8

13.2

12.6

10

12.2

10.4

18.9

3.6

92.4

陕西

3.7

6.9

12.6

12.7

8

9.9

11.8

14.5

8.6

88.7

黑龙江

 

 

 

 

 

 

 

 

 

 

山东

1.3

16.2

 

 

 

0.1

 

 

 

17.6

湖南

19.1

22.1

22.3

21.6

16.9

20.8

18.4

10.1

5.4

156.7

 

 

材料1937-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要求: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A. 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 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C. 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 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