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总计

全国共计

92.8

164.9

197.6

190.1

166.8

171.1

166.7

161.1

93.9

1405

四川

10.3

17.1

29.6

26.6

34.5

36.7

35.2

39.1

28.3

257.4

河南

12.7

32.4

26.4

38.4

24.3

21.4

20.6

11

2.5

189.7

江苏

1.8

2

 

 

 

0.1

 

 

 

3.8

广东

3.5

8

13.2

12.6

10

12.2

10.4

18.9

3.6

92.4

陕西

3.7

6.9

12.6

12.7

8

9.9

11.8

14.5

8.6

88.7

黑龙江

 

 

 

 

 

 

 

 

 

 

山东

1.3

16.2

 

 

 

0.1

 

 

 

17.6

湖南

19.1

22.1

22.3

21.6

16.9

20.8

18.4

10.1

5.4

156.7

 

 

材料1937-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要求: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示例一 信息一:四川在抗战中贡献壮丁人数最多。说明:首先,因为四川人口基数大,因此更容易比其他省份贡献更多的壮丁;其次,四川处于西南内陆,在抗战期间,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少,环境相对安定,国民政府可以在四川征发到更多壮丁。 信息二:黑龙江贡献壮丁人数没有统计。说明:因为东北三省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沦陷,其后东三省又建立了伪满洲国,长期处于日军的控制之下,因此除了以参加抗联和东北军等方式坚持进行抗战的东北同胞外,国民政府在东北三省征发壮丁的可能性很小。 综上所述,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多重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示例二 信息一:河南在抗战中征发的壮丁人数呈递减趋势。说明:首先,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河南逐渐成为抗战的最前线和重灾区,尤其是1944年豫湘桂会战后,河南全省基本沦陷,人口损失很大;其次,河南在1941年至1942年,遭遇了严重的水旱蝗灾,发生大饥荒,这也是河南壮丁人数大减的重要原因。 信息二:江苏抗战壮丁征发集中在全面抗战爆发头两年,而1939年后基本没有。说明:抗战爆发初期,在江苏境内国民党组织进行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因此江苏省有壮丁贡献,但1938年之后,江苏全省基本沦陷,因此没有壮丁贡献。 综上所述,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重要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 根据图中的表格“总计”一列得出信息:四川在抗战中贡献壮丁人数最多,黑龙江贡献壮丁数没有统计;根据图中表格横向得出信息:河南在全面抗战期间征发的壮丁人数呈递减趋势;江苏抗战壮丁征发集中在全面抗战爆发头两年,而1939年后基本没有。可以结合抗战环境和本省的人口基数、所处地理位置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最后进行综述,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多重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军侵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A. 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 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C. 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 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查看答案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材料表明

A.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

B. 马克思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生变化

D. 西方学者逐渐认同社会主义

 

查看答案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的“禁穆令”(暂停中东部分国家移民入境)被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予以终止。这反映出美国

A. 行政权力服从于司法权

B.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制约

C.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D. 联邦法院享有特殊地位

 

查看答案

15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美第奇家族购买一件希腊式花瓶花费4850弗洛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这一现象

A. 表明资产阶级热衷于艺术品投资

B.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C. 表明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导致社会奢侈风气盛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