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下面为19世纪40年代至一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创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民族工业产生。据统计,甲午战前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 |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深入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欧美国家进入“蒸汽时代”。 |
19世纪末至一战前 | 官办企业中张之洞的湖北纺纱官局发展势头较好;以张赛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间商办企业出现高潮。据统计,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 | 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美德垄断组织程度高。欧美国家进入“电气时代”。 |
一战期间 | 民族纺织业和面粉业出现空前发展。以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荣氏兄弟创办中新纺织无限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企业出口明显增加。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沟相对减少,关、日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 欧美国家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迅速。做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经济破坏严重。美、日经济发展迅速。 |
——摘编自齐兴荣主编《世界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一 明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后来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材料二 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制造了一幕幕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等;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1)材料一中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苏联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 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C. 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D. 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斯大林曾经断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至100年,我们应该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好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为此进行的努力不包括
A. 实行新经济政策
B.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实施五年计划
D. 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主张停用货币”。下列对材料的合理解读是
A.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读下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9446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39.79 | 22.13 | 34.55 | 44.24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