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 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 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A. 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 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A. 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 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 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 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