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

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A. 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 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 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 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D 【解析】 秦朝“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说明由于统治方式不合理导致百姓的厌弃,故D项正确;以农业为主的时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必然要求,皇位世袭制保持了“家天下”局面,与人们已有的习惯和认识比较一致,不属于秦朝的“基因缺陷”,A、B两项错误;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比较普遍的做法,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属于秦朝的“基因缺陷”,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查看答案

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A.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D. 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己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时间

国家

重大航天成果

1957.10.4

苏联

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1.31

美国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1961.4.12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1.5.5

美国

宇航员谢泼德乘水星3号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1965.11.26

法国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I)号人造卫星

1967.4.23-24

苏联

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7.16-24

美国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4.24

中国

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4.19

苏联

发射成功世界上引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

1972.12.6-19

美国

阿波罗17号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任务

1975.7.17

美国

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

1975.15-24

美国苏联

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1.4.12

美国

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62.2.20

苏联

“和平号”空间站第一个舱发射成功

1986.1.28

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99.11.20

中国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材料二  美国著名空间科学家玛·布劳思在一次访谈中指出:“阿波罗计划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迅速发展,该产业的收益从1969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80亿美元。”“阿波罗计划对于美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曾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总指挥的汉斯·马克这样评价阿波罗计划。“肯尼迪总统的愿望实现了,只是代价过高、可以说,阿波罗计划是一份难以继承的遗产。”……由于登月竞赛美国的最终胜利,对苏联内部的自信心产生了瓦解作用,也对苏联的最终解体产生了间接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和平演变”的作用,却忘了“堡垒总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张弛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  中世纪的欧州,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

阅读材料,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包括趋势、阐述和结论三个部分;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