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情况。由此可以看出
A.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政治文明发展的渐进性曲折性
C. 君主观念逐渐淡化直至被抛弃
D. 民族危机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思想的宣传
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
A. 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 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
C. 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D. 指导了洋务实践的开展
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 实现中国工业化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启蒙与救亡并重
D. 推动中国近代化
唐朝女性服饰幽案丰富华丽,色彩鲜艳,多有富贵之气。而宋朝女性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风格趋于含蓄简约。这一变化根源于
A. 社会环境的变化
B. 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C. 学术思想的衍化
D. 各民族融合的程度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C.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