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C.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微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思想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A. 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
B. 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
C. 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 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嫁、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A.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 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D. 彻底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