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嫁、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A.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 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D. 彻底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
A. 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
B. 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
C. 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
D. 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
(题文)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这说明
A.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
B. 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
C. 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
D. 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
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都求之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 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