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

《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段材料能够说明

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

 

C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的记载,西周的市场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类,对各类市场的贸易人员、开市时间都有规定,说明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C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前夕,对美国民众说我们唯一感到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又说当人们自由地追求真理时,真理就会被发现。下列各项中,对恐惧原因和追求真理的理解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一战爆发和美国参战               B.经济危机和国家干预

C.法西斯主义和民主制度             D.竞选失败和竞选成功

 

查看答案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兴与发展的产物,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每一种文化对以前的文化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 古希腊民主政治是代议制的源头

B. 代议制的核心是民主与议会

C. 英国光荣革命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D. 美国首创资产阶级代议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上表提供的两条或三条信息,围绕“大国政治(经济)博弈”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战淡。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成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成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有哪些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成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