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战淡。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成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成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有哪些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成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相同:商业发达;具有自治功能;慈善事业发展。 (2)不同:中国的江南市镇经济没有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社会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 原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士绅化的商人成为封建王朝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维护了封建统治,商人没有转化为资产阶级;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和壮大;文艺复兴兴起和扩展,形成了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 依据材料一“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依据材料二 “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可以概括得出相同:商业发达;具有自治功能;慈善事业发展。 (2)不同:根据“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可知,没有转化为资产阶级,中国商人的价值追求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根据“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概括出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原因:结合明清时期和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方面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当代国际关系里正在悄然兴起政治世界和经济法则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即所谓的“社会世界”,如宗教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精英、各种跨国公司、环保运动以及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B.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 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 国际局势的复杂化

 

查看答案

1963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世界和平”演说中称,美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深切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结束我们所有的一切分歧,那么,我们至少能够协力使世界在分歧之中保持安全”。此演说

A. 旨在促进美苏两国间合作

B. 表明美国放弃冷战政策

C. 吸取了核战争危机的教训

D. 反映美国的霸权已衰落

 

查看答案

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这次革命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C.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 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查看答案

据记载,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垄断组织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反而在工业发达的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反托拉斯(垄断组织的一种)法”。这是因为垄断组织

A. 干预了国家的经济生活

B. 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C. 阻碍了人们的科技创新

D. 不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