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 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C. 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D. 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共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基于
A. 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开始改变
B. 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C. 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发展抗日根据地经济的需求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材料表明孙中山
A. 调整了国民革命策略
B. 认可苏联的革命道路
C. 采用中共的革命纲领
D. 抛弃了民主革命立场
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演说》中说:“试观今次学生运动,不过被激而兴,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者即强也。”孙中山所称的“绝伦之巨果”应该是( )
A. 罢免曹、陆、章职务 B.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 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
清制规定督抚拥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因此逐渐形成。该现象说明当时
A. 政治危机开始出现
B. 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 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 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 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 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
C.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