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档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大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动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有些地区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断层,农村社会呈现无序状态。乡村基层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国家调控能力的普遍弱化,不能不使国家急需以新的组织形式来重建农村秩序,正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这种变化,使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在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0年后,……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与近代农业发展的差异与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1)差异:明朝: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任两点均得近代: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 影响:明朝: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近代:导致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 (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村民自治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造福于人民。 【解析】 (1)第一小问,明朝:根据材料一“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可知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依据“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可知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依据“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可知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近代:依据材料一“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大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可知近代农业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自身、商品经济、中国的经济地位等方面来分析明朝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从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中国社会的落后等方面分析近代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可知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村民自治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根据所学可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方面来分析其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以下各项解读与图表有关的是

①僵化经济模式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②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影响美国经济增速

③经济政策不同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④经济全球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美国制订马歇尔计划时特别强调,这一援助计划必须是一个综合实体,“我们绝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给予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将来可能给予的任何援助,应该是治本的,而不是治标的”。这表明美国

A. 决意承担世界经济的复兴

B. 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 推动欧洲走上一体化进程

D. 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

 

查看答案

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

A. 公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苏联民众

C. 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D. 经济政策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是资本主义原则,是“富国俱乐部”,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却在某种程度上将“杀鸡取蛋”变成了“养鸡取蛋”。这反映了

A.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B. 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有依存性

C.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重要地位

D. 资源在全球实现了合理配置

 

查看答案

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