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 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 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 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
A. 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 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 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D. 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1872年,李鸿章招办理海运多年官员的朱其昂办理轮船招商局。因招商集股困难,半年后进行改组,由买办商人唐廷枢任总办,朱其昂会同办理,使得招商局的招股情况迅速改观。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洋务企业完全由官办的格局被打破
B. 资本主义企业在官员的诱导下创建
C. 海防建设的重点转向扶持民用工业
D. 军事工业资金困难的局面得以转变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 课文表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分解 |
岳麓书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 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
D.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C.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下表反映下某个朝代的赋税信息,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B. 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崩溃
C. 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