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由此美国
A. 制定了《紧急银行法》
B. 颁布了《农业调整法》
C. 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D. 兴办了田纳西水利工程
早在五十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就讨论了“外延式增长”与“内涵式增长”的问题。外延式增长就是靠增加投入实现增长,内涵式增长就是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实现增长。学界一致认为,外延式增长迟早会遇到限制,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从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对苏联的经济增长一直没有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苏联领导人不重视科技创新
B. 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
C. 苏联对科技创新投入不够
D. 美苏争霸影响了科技创新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A.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B. 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
C. 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D. 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十九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 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
C. 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 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下面是开平煤矿1890—1894年供给清政府用煤及其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表。由表可知单位:量(吨),值(海关两)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B. 民族工业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C. 洋务企业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
D. 开平煤矿使直隶成为重工业中心
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A. 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 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