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A.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B.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B. 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
C. 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
D. 商帮捐资,建设会馆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拿破仑三世形容说:德意志无非是一架拆散了的蒸汽机,散作一团。然而,这千千万万的零部件突然被一只巨手安装在一起,就爆发出冲天巨吼,震动了世界。这只“巨手”把“千千万万的零部件安装在一起”是通过
①发动王朝战争
②削弱容克贵族势力
③建立联邦制国家
④确立君主立宪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 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 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家至德博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三(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除上述监察制度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古代的监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