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够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这主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
A. 其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B. 只对当时的中下层老百姓产生了影响
C. 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变革的作用
D. 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宋朝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w.w.w.k.s.5 u.c.o.m这体现了
A. “天人感应”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学说
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李斯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材料说明
A. 法家吸收了儒家思想
B. 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C. 儒家遭到了法家的批判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