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够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这主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

A. 其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B. 只对当时的中下层老百姓产生了影响

C. 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变革的作用

D. 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

 

C 【解析】 王阳明的“心学”认为良知是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只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就能恢复良知的本性;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则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因此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说明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变革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排除A项;B、D项说法绝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查看答案

宋朝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查看答案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w.w.w.k.s.5 u.c.o.m这体现了

A. “天人感应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学说

 

查看答案

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李斯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材料说明

A. 法家吸收了儒家思想

B. 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C. 儒家遭到了法家的批判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查看答案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到:“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