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 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题文)明代通俗小说中描写道:“他那边土俗,但是有资财的,就呼为朝奉,总是尊他”;“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这些描述反映出当时
A.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C.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欣赏如图,下列各项对其表示错误的是
A. 此类画作的灵魂是意境
B. 该作品属于“文人画”
C. 此类作品注重逼真摹写
D. “画中有诗”是其特点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根源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 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