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
(2)图二及图三所反映的两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图二、图三中推行的制度分别是为了解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两对基本矛盾?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 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 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 体现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D. 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大致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出现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 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C. 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 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A. 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B.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C.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题文)《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 岭北行省 B. 辽阳行省
C. 甘肃行省 D. 云南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