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以各种实用对象如从政、挣钱等为目的的智术的流行,恰恰败坏了人们的德性。智者们正是导致人们德性败坏的罪魁祸首。据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批评智者学派
A. 功利至上
B. 轻视教育
C. 善于诡辩
D. 违背天意
李贽认为,耕田者知道秋天能有所收获,所以才辛勤劳作;居家者私仓积之获,所以治家必力;为学者为了博取功名利禄,所以能够潜心于举业;为官者如果没有俸禄之私,虽召之也必定不肯来。由此看来,李贽
A. 肯定了人的正当利益需求
B. 鼓励人们追名逐利
C. 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D. 颠覆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
孙景坛在《汉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新探》中提出:“汉武帝所尊的儒学,是‘七经’,不是仅仅‘五经’,核心是《孝经》的‘以孝治天下’。”汉武帝重视《孝经》的主要用意是
A. 批评传统的家庭观
B.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 借纲常伦理巩固政治
D. 强化血缘政治体系
“窦太后(汉武帝祖母)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窦氏子弟)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在窦太后的主持下,黄老学说成为宫廷和窦氏家族的必修课。窦太后的这一做法
A. 践行了积极进取的政策
B. 挑战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C. 助推外戚对朝政的干预
D. 影响了汉初的政治实践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都:
A.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B. 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形成
C. 确保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D. 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构建理性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