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天人感应”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大一统”观念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 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 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 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士的兴起
D. “学在民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干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代朝贡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