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A 【解析】 试题依据材料中“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的信息说明苏联想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故选A选项。B选项说法错误,这个时期西方经历的正是经济大危机;C选项时间不对;D选项说法错误,二者并无直接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中国成立前后,各解放区的土改先后完成,广大贫苦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华北农村婚姻家庭纠纷呈井喷式爆发,乃至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 社会变革冲击传统伦理观念

B. 国内战争影响了家庭稳定

C. 工业化瓦解了传统婚姻制度

D. 合作化运动促进妇女解放

 

查看答案

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道:“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

A. 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 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 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D. 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这些观点

A. 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

B. 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

C. 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D. 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查看答案

史学界曾有人对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下列统计图表。我们由此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

B.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力雄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狭缝中艰难成长

D.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 

 

查看答案

甲午战后,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如1896年湖北机器织布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由此可知

A. 清政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

B. 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

C. 洋务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

D. 中国企业开始了股份制尝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