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
A. 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B. 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C. 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D.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 元朝实行一省制,下总百司
C.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D. 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
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令臣下删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这表明当时
A. 朱元璋反对儒家思想
B. 文化专制的加强
C. 儒学丧失了社会基础
D. 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题文)《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
A. 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
B. 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
C. 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
D. 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