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 宋元 | 明清 | “文革”时期 | 改革开放以后 |
形象特点 |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荀子·大略》
材料二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
——李道湘《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统治者使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得到强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
(题文)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对儒生也礼贤下士、礼遇有加。这表明
A.儒学理论在当时得到采纳 B.学在四夷、民间是普遍现象
C.百家争鸣使儒学广泛传播 D.它只是诸侯的一种政治姿态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儒家认为君王是介于人类和自然力之间的……只要他顺应天时,广行善事,他就能维持人与自然间的普遍协调。因此,认为天灾是由于君王有了过错,这种说法就是合乎逻辑的了。”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
A. 孔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人不分平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