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

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荀子·大略》

材料二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

——李道湘《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统治者使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得到强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

 

 

(1)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或民本思想);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 (2)措施:思想方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中央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儒学得到全面推广。 特点:儒学发展成为理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汉代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等方面来分析理解。 (1)“主张”依据材料中的“道之以德”“施仁政于民”“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进行概括。 (2)第一小问“措施”实质是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汉武帝重视儒学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特点”结合宋代儒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对儒生也礼贤下士、礼遇有加。这表明

A.儒学理论在当时得到采纳           B.学在四夷、民间是普遍现象

C.百家争鸣使儒学广泛传播           D.它只是诸侯的一种政治姿态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儒家认为君王是介于人类和自然力之间的……只要他顺应天时,广行善事,他就能维持人与自然间的普遍协调。因此,认为天灾是由于君王有了过错,这种说法就是合乎逻辑的了。”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

A. 孔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人不分平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

 

查看答案

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记述

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

《史记·平淮书》

 

 

A.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 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