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20世纪末,反全球化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再次掀起高潮,并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影响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这反映了
A. 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 西方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的心理
C. 全球化加剧了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
D. 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题文)1971年,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进口附加税。对此,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的建议。材料所反映的经济问题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趋势是
A. 经济竞争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B. 贸易保护主义兴起
C. 西方国家经济竞争激烈
D.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上述举措
A. 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 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 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欧洲启蒙运动中,某思想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认为统治者也应履行契约(公意),否则人民有权推翻他。”以下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B. 该思想家成为启蒙运动领袖,影响18 世纪欧洲
C. 他是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D.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的主体地位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 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 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 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 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