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
《十二铜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其对家父唯一的明确限制是有一条“若家父出卖家子三次,家子即脱离家父”的规则。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
——(英)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
材料二 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在英美两国含义迥然不同。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
——(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
(1)概括“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不同。
(2)说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 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 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D. 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 “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
C.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 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阅读下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年—1985年)(单位:%) | ||||||
时间 | 1951—1960 | 1961—1965 | 1966—1970 | 1971—1975 | 1976—1980 | 1981—1985 |
苏联官方统计 | 10.1 | 6.5 | 7.8 | 5.7 | 4.4 | 3.5 |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 | 5.6 | 4.9 | 5.1 | 3.0 | 2.3 | 0.6 |
麦迪森的估计 | 5.2 | 4.8 | 4.8 | 2.9 | 1.8 | 1.7 |
苏联学者的估计 | 7.2 | 4.4 | 4.1 | 3.2 | 1.0 | 0.6 |
A. 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 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 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D.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学者对罗斯福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
②“经济的营运”指市场经济
③“改进和补充”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进和补充”开创了经济营运的新模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民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材料表明
A. “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
B. 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
C. 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D. 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