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一变化有利于
A. 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
B. 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 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D. 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 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 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 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B. 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 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D. 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里的“借鉴”主要指的是
A. 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B. 通过物质利益激发生产积极性
C. 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D. 重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