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是经济管理有形的手,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对秦孝公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他在变法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一词成为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分析其提出的依据。
(2)材料二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改革的背景。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政策调整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 耕地面积 | 人口 |
明初 | 8.5亿亩 | 6600余万 |
清前期 | 10亿亩 | 4.1亿 |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摘自《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A. 南北经济发展悬殊
B. 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
C. 由北半球发达国家主导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人说:“美国打了个喷嚏,欧洲就要感冒,亚洲就得了肺炎,而非洲的肺结核就更严重了。”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当前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B. 美国是超级大国
C.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D.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位美国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我们这个特权”来自
A. 《布雷顿森林协议》
B.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C. 马歇尔计划
D.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
下列国家中,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且力求借助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争取减少国际债务的应该是( )
A.墨西哥 B.加拿大 C.美国 D.古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