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统治者“不抑兼并”
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A. 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 纺织业技术分工逐渐细致
C. 官营手工业垄断地位被打破
D. 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 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 白银资源丰富 B. 铁钱数量充足
C. 民间发行交子 D. 战乱后经济萧条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鸿章是新旧思想的连接点,他既有着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思想,但是同时又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制约。李鸿章思想的第一阶段止于器物方面的认识,即仅认识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力量。李鸿章思想的第二阶段对近代中国的认识已开始触及政治与制度层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受命前往日本议和,该事件以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当李回国后,骂声四起,他也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思。这时起,他在制度层面的认识有了转变。他说:“变法者兴,守旧者殆。”而后,他也因表示支持康梁的变法而被迫离京,并被降职为两广总督。可见,李鸿章的思想并非一潭死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真正具有近代外交思想的官员,无论是与列强谈判还是周游列国学习,都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近代外交家形象。然而,李鸿章是一个悲剧的政治家,他既是一个旧时代的维护者、殉葬者,也是一个被新时代迅速淘汰的开拓者。他致力修补的清王朝“破屋”已经倒塌,而用来“补天”的石块,却成为新世界发轫的起点站。
——摘编自庞志远《历史夹缝中的艰难与无奈——评李鸿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鸿章作出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的爆发以及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不仅加剧了交战各国的经济危机,而且使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绪高涨。“和平、面包、自由”成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1918年的德国革命和奥匈帝国境内革命的普遍口号。战后欧美各国的反战和平运动迅速发展,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尝试保障和平从而保护列强利益的国际组织,即国际联盟建立。战争的极端残酷性和欧洲人口因大战而大量死亡,使欧洲的民众感到精疲力竭并产生厌战情绪,英国民众和他们的领导人都不想再有新的战争,不论这种战争是有谁挑起的以及英国是否应该为正义而战。这种民意,对英国绥靖政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一战”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然而,仅仅过了20年,另一场大战就在1939年爆发。历史学家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种种胜利成果中生长出来的。”
——摘编自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
(1)根据材料,说明当时的人们认为“一战”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