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 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了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设问中有三个限制条件:第一个限制条件“结合材料”,材料反映了近现代报刊业体现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史实;第二个限制条件“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近代史反映了民族危机下,报纸的主要功能是立言议政、引导舆论、展开论战的阵地,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而现代史上报纸的经济文化功能逐渐增加;第三个限制条件“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其意在让考生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归纳出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运用必修一、二、三知识点进行结合,然后用史实进行阐述。如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1890—1920年报纸对中国近代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可知报刊的宣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或者从1978—至今的时间限定中,概括报纸对建国之后的影响,阐述时联系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报刊业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 整体本题主要考点为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变迁,主要考查近代、现代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史实,需要掌握1890-1920年间民族危机加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其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史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至迟自西周开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后来,伴随着政治和秩序对于关照民生的需求,医疗制度形成并能够日益发展。汉代出现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北齐发展为太常寺太医署和门下省尚药局两种机构,并初置为太子服务的门下坊药藏局。隋炀帝时将药藏局归殿内省。实现了药藏局职能与隶属关系的统一。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此外,根据各个时期需要,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如玄宗时期的(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等。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广州是近代中国最早与西方世界接触的前沿,也是西方医学最早输入和最先繁荣的城市。早在1835年广州就有了传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医院,1838年“中国医学传教学会”在广州组成。……1846年美国医生伯驾引入乙酰麻醉法在教会医院第一次试用,使医院在实施外科手术上有重大进步并保持技术优势。1920年以后,广州的公共卫生和预防疾病运动全面发展。

——摘编自《中国医学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广州近代医疗事业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这一认识。

A. 推动当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 突破了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

 

查看答案

1956年,毛泽东表示不能同意“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的,摩尔根、孟德尔是资产阶级的,李森科、米丘林是社会主义的”这样的说法。他认为,把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这一思想。

A. 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B.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主张

C. 标志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始终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查看答案

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 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D. 取决于中苏地缘政治

 

查看答案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 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 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 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