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第一,身份地住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

——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示例一 主题: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秦朝时期,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官僚政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秦汉的统一,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而是科举考试成绩,更加公平公正,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 示例二 主题:财富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作为财富由奴隶主占有转为封建地主占有,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1953-1956年,新中国有计划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满足了广大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需求。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总之,财富的流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示例三 主题:权力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秦朝统一后,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打破了贵族世袭掌握权力的局面,权力由贵族转向专业官僚,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代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举荐孝、廉突出的人才,有利于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改变了以门第出身为主的人才选拔方式,国家各级权力部门逐渐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人才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基础,宋至清不断完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权力的逐渐开放,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其它史实论述,或提出其它主题,符合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根据上述材料“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例如: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再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即可从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改变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等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出现了大绢丝、小彩头、丝锦行、绢行、米行、生铁行等行会名称。诸行设行头,《周礼注疏》载:“肆长,谓一肆立一长,使之检校一肆之事,若今行头者也。”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宋代的“行”也称作“团”,“不以物之大小,皆置为团行,虽医卜工役,亦有差使,则与当行同也”。如纺织业中有了独立的染坊,染色行业中因为夹缬新工艺的出现,于是有了专门从事雕造花缬的技工。之外,还有刻丝,刺绣等新工艺行业的出现等。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01年,清王朝提出了振兴实业的政策,但绅商领袖和商务官员之间缺少联络,难以适应对外商战的急剧升级,建立商会便提上了日程。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之后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但振兴工商政策遭遇了不少地方官吏拒不执行,拖延应付等障碍。商部上奏朝廷,并向全国商人发出了建立商会的号召。1904年5月,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正式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并在1905年联合21处商会发起“抵制美货”运动。到1906年,全国范围内共成立商务总会30处,商务分会147处。

——摘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行会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商会的变化及原因。

 

 

查看答案

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着主要反映出当时上海

A. 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

B. 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 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 与世界的关系不断紧密

 

查看答案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查看答案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 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 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 中共十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 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