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 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 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 中共十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 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题文)《商人与共产革命,1919—1927》一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打倒资产阶级为目标,但是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工人革命的过程中,却注重和商人建立联合战线。这主要是因为
A. 商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
B. 团结商人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
C. 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一致
D. 商人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
A. 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这首歌谣表明
A. 清朝统治不得人心 B. 保路运动胜利在望
C. 武昌起义已经爆发 D. 风俗习惯影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