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是西方人自1514年到中国起...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是西方人自1514年到中国起,积300余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的古老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场战争”指鸦片战争

②“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③“界碑”的含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英国对中国的胜利”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C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514年的325年之后是1839年之后,结合“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与西方国家交流,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这场战争中英国的胜利从本质上讲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而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故②错误,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十款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的规定(    

A.标志着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成为任命英国人为海关总税务司的依据

C.表明西方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

D.意味着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查看答案

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为官之要,“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具有该思想的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梁启超

D. 陈天华

 

查看答案

(题文)鸦片战争前,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中,田赋一直是支柱性财源。至晚清时期,其支配性地位已被关税、地方商业税及政府发行“公债”的收入等所取代。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

A. 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严重

B. 改变了贸易逆差局面

C. 财政朝着近代化方向迈进

D. 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

 

查看答案

某部电影反映了1843年上海的情景,其中有悖历史事实的是

A. 码头上飘扬着很多英国国旗

B. 民众强烈反对政府赔款给英国

C. 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鳞次栉比

D. 大清官员与英国人商谈关税额

 

查看答案

(题文)《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 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 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 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 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