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真正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率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
A. 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不同的全球化
B. 反全球化者对全球化表现出不在乎
C. 反全球化运动就是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D. 全球化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
1977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新宪法的决议,随后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了苏联新宪法。勃列日涅夫胜利地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全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大法通过了,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新宪法”的通过表明苏联
A.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B.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C. 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受到束缚
D. 人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二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B. 美苏两国冷战加剧
C.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 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A. 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 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 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D. 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A.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 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 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 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 | 意见二 | 最终方案 |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 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院的同意。 |
A. 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B. 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C. 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D. 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