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D.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时期,列强对其(半)殖民地的侵略手段都不相同,在《南京条约》签订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对殖民地的侵略也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战争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故C项正确;A项是《南京条约》的利益出发点,排除;B项是《马关条约》的根本出发点,排除;C项是19世纪中期的情况,符合《南京条约》的利益出发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A. 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

B. 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D. 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

 

查看答案

1931年后,国民党利用各种纪念日来建构和推广“孙中山崇拜”。1935年,孙中山诞辰六十九周年纪念大会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多种多样,政府和民间皆参与。国民党纪念孙中山的主要目的在于

A. 缅怀孙中山过去建立的丰功伟绩

B. 借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C. 树起孙中山大旗进行反帝反封建

D. 塑造形象凝聚人心以抵御外敌入侵

 

查看答案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

A. 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

B. 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 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D. 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查看答案

《申报》于1876年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 社会各阶层认同工业文明的优势

C. 社会变化推动观念更新

D. 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查看答案

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这反映出

A. 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

B. 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

C.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

D. 相关学者的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