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 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 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 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 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1954年毛泽东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它们分别是: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1918年苏俄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A. 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 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 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A. 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B. 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C. 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D. 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的出现
A. 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 有利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有利于团结农民阶级共同抗日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D.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A. 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
B. 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D. 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