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下列对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关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周王与诸侯是君臣关系
B. 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C. 周王与诸侯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
D. 诸侯国的大政方针必须听命于周王
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 夏人后裔 B. 商代遗民
C. 周朝百姓 D. 少数民族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
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民主推选
B. 兄终弟及
C. 嫡长子继承
D. 父死子继
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种方式
甲骨卜辞
A. 减少了商王决策的盲目性
B. 是行政机构不健全的必然产物
C. 使王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D. 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