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 确保了罗马境内的居民权利平等
B. 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C. 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D.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古罗马《民法大全》明文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根据该规定,古罗马的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 重罪轻罚
B. 疑罪从无
C. 重视口供
D. 纵容贵族
(题文)“如果一个剪枝工人扔下树枝,将一路过的奴隶砸死,那么当他把树枝扔到公共通行的路上而没有事先警告以避免事故时才负责任。”这则材料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遵循“无过失便无责任”原则
B. 具有典型的形式主义特征
C.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注重法律证据的运用
西塞罗有句名言:“执政官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对此解读最确切的是
A. 执政官的地位很高
B. 法律至上
C. 法律由执政官制定
D. 法律就是执政官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死后)秦始皇完成的统一大业并没有被摧毁,中国人高兴地看到暴政结束,有些人希望退回到秦以前的无政府状态去。随之建立起来的汉朝,承袭了秦始皇建立的体制。
事实上,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之久的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材料二对“秦制”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有学者指出,“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这里旨在强调
A. 雅典民主制因外敌的入侵而消亡
B. 雅典民主传统仅通过著作流传后世
C. 雅典民主制对近代民主政治有重大影响
D. 雅典民主制战胜了中世纪的封建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