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权至上的后果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主专制被颠覆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下图中君臣礼节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
A. 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的趋势
B. 君臣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
C. 皇帝与大臣的地位不断变化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降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腾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矣。”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A. 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
B. 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C. 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
D.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 孝、廉的选官标准
B. 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 科举考试的办法
D.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清会典》中有记载:“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对该机构的描述有误的是
A.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B.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 有官无吏,职有定员
D. 提高办事效率,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反映了
A.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B.阁臣利用皇权参与政治
C.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内阁制初具民主协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