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 孝、廉的选官标准
B. 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 科举考试的办法
D.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清会典》中有记载:“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对该机构的描述有误的是
A.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B.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 有官无吏,职有定员
D. 提高办事效率,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反映了
A.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B.阁臣利用皇权参与政治
C.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内阁制初具民主协商性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 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A. 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 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 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 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