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世纪,法国政治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

16世纪,法国政治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这一思想

A. 不利于欧洲社会进步

B. 强化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 有助于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D 【解析】 博丹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以及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关系,从而形成与神权的抗衡,因此这一思想有助于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这一理论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排除;国家主权的提出不利于神权统治,排除B项;16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排除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洛克说,在母猎捕野兔时,谁花费劳动去发现和追赶它,使它脱离原来共有的自然状态,那么,它就成为他的财产。人们联合成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其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就在于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洛克的以上思想

①体现了他对英国革命成果的辩护

②渗透了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 

③代表了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利益

④指出了私有财产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康德认为启蒙的真谛在于

A. 推翻专制

B. 人身自由

C. 思想自由

D. 主权在民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的思想革命,或叫精神领域里的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这种思想领域里的革命,至少在两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是推动了社会革命……再是进一步推动了实验科学的发展,使技术发明建筑在日益完善的科学体系的基础之上。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1)结合材料和所学编写“欧洲近代思想革命”大事记。(要求:包括时间、事件名称及影响)

 

 

查看答案

权力制约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代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整个西方分权学说逻辑进展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近代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论逐步地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

——赵海月《论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1)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雅典)实施分权的举措。简要说明孟德斯鸠是如何“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的?指出美国政治制度中“立体分权”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