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
B. 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
C. 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 明初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 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
D.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